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亚欧大陆

亚欧大陆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欧亚大陆是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合称。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欧亚大陆由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东西伯利亚所在的北美板块所组成,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欧亚大陆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带”,占有世界陆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的发源地。

  •   历史发展

      古代文明的交融亚欧大陆6欧亚大陆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带”。它占有世界陆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的发源地。

      1500年以前的世界历史实质上是欧亚大陆的历史。只有欧亚大陆,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之间的巨大的、持续的相互影响。虽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人生活在半孤立状态中,达数千年之久,但欧亚混血人却相反,在这期间一直在不断地相互交流各种技术、思想、制度和物品。

      公元100年即古典时代臻于极盛时,罗马帝国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地区,帕提亚帝国伸展到整个中东地区,贵霜帝国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中国汉帝国囊括了东至太平洋的所有余下的地区。因此,这一时期的政治实体占有的是完整的地区而不仅仅是大河流域;文明世界象一条连续不断的带子从苏格兰高地伸展到东南亚。结果,各地区间出现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的交往:

      在这一时期里,各种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开始传播到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不仅对这些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宗教影响,还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这时,以希腊文化著称的混合的希腊-中东文化也从地中海东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播到西欧、北非、印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到中国和日本。在这一时期里,地区间的贸易也大大增加。

      贸易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交换的货物有:的亚麻布、铜、锡和玻璃,印度的棉织品、香料和宝石,东南亚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其中,丝绸居首要地位。

      1500年以后,各地区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联系。  

      现代交通联系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贯穿中国十省区、40多个城市,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国际大通道。

      1990年9月,新亚欧大陆桥实现全线贯通,1993年陆桥中国段全线开发开放,明确将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列为重点开发建设的经济区域,不断加强与亚欧有关国家之间的经贸交流和合作,推动了沿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5]

  •   地形地貌

      主要岛屿亚欧大陆4亚欧大陆是亚洲和欧洲两大洲的主体,面积将近500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到了亚洲面积的85%和95%,也就是说,亚欧大陆为亚洲和欧洲面积的90%以上。

      在亚洲,游离在大陆外侧的主要是东部的弧状岛屿:千岛群岛、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菲律宾、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等。

      在欧洲,游离在大陆外侧的是大西洋上的岛屿:冰岛、爱尔兰、英国和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岛、马霍卡岛、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

      在印度洋上,游离在大陆外侧的岛屿: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群岛。

      在北冰洋,游离在大陆外侧的有挪威的斯瓦尔巴特群岛和俄罗斯的新地岛、北地群岛、弗兰格尔岛、新西伯利亚群岛等。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很大,山地和高原为主,高原和山地从中部向四周辐射延伸,中间高,四周低。帕米尔向西伸出的主要有兴都库什山脉、苏来曼山脉等。从帕米尔向东伸出的有昆仑山脉,向东北伸出的有天山山脉,向东南伸出的有喜马拉雅山脉。在这几条巨大的山脉和它们向外延伸的山脉之间分布着很多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此外,亚洲的北部有中西伯利亚高原,亚洲的南部有阿拉伯高原和德干高原,亚洲的西部有安纳托利亚高原。

      欧洲地形欧洲的地形样貌颇为丰富。不列颠群岛及爱尔兰岛是平原、丘陵与高地混杂的地形,在西欧法国、荷兰、比利时部分以平原为主,其中荷兰有许多低洼地区是填海造陆而成。法国与西班牙、安道尔以庇里牛斯山山脉为界,南欧的伊比利半岛多丘陵地,各丘陵间则有平原,义大利半岛亦以丘陵地为主,穿插许多小面积平原,巴尔干半岛则较多山地。

      阿尔卑斯山山脉横亘欧洲中部,也就是德国南部、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及义大利北部;德国北部则为平原地型。东欧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地形,欧洲的东南界为高加索山脉,其主峰鄂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是欧洲最高峰。北欧则多冰河地形,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及丹麦的沿海有许多冰河切割消溶入海后所造成的峡湾地形,冰岛则除了冰河地形以外有很多火山地形。

  •   地理位置

      亚欧大陆3 欧洲部分在地理上是从亚洲向西伸入大西洋的几个半岛。两洲之间无明显分界,划分是文化而非自然地理上的。传统上以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为界。

      俄罗斯地理学者将乌拉尔山划入欧洲,欧亚大陆欧洲部分的西部,北濒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部从文化上来划分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作为亚欧大陆的分界线。欧洲大陆处于中高纬度,最南点是伊比利亚半岛的马罗基角(北纬36°),最北点是挪威北部诺尔辰角(北纬71°08′),最西点为伊比利亚半岛的罗卡角(西经9°30′),最东点在乌拉尔山北端(东经66°10′)。大陆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

      亚洲部分欧亚大陆亚洲部分的东部,东、南、北3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南亚的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和黑海。大陆最北点在泰梅尔半岛的切柳斯金角(北纬77°44′),最南点为马来半岛的皮艾角(北纬1°15′);岛屿的最北点在北地群岛(北纬81°),最南点在努沙登加拉群岛的罗地岛(南纬10°45′)。亚洲在各洲中所跨纬度最广,具有从赤道带到北极带几乎所有的气候带和自然带。大陆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5′),最西点为小亚细亚半岛的巴巴角(东经26°10′),所跨经度亦最广,东西时差11小时。

  •   地质划分

      亚欧大陆2亚欧大陆原非一块完整的陆块,它经历着从小到大,从分散到聚合的成陆过程。亚欧大陆的分界线从北到南依次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根据各区地质基础和地质发展史的差别,可分为6大构造单元:

      1、南亚大陆区。

      2、中轴大陆区。

      3、北极大陆区。

      以上三个大陆区经过多次强烈的褶皱运动,奠定了亚洲古陆台的基础。

      4、南亚陆间区。

      5、北亚陆间区。

      6、环太平洋区。

      亚洲大陆轮廓是上述构造单元通过各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不断发展演化的结果。

  •   形成

      欧洲大陆的形成是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陆块结合、分离的漫长过程,伴随多次地壳构造运动,古陆块外围相继形成加里东、海西、乌拉尔、阿尔卑斯等褶皱带,逐步地奠定了大陆的构造基础。

      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形成全球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在地质构造上亚欧大陆原来并不是一个整体构造的陆块。早在二叠纪乌拉尔洋的最终闭合使俄罗斯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镶接,其间形成南北走向的乌拉尔褶皱带,从此欧亚大陆连为一体。

  •   概述

      亚欧大陆1亚欧大陆又称欧亚大陆,是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合称。这是因为,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占陆地面积的1/3以上。

      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欧亚大陆由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东西伯利亚所在的北美板块所组成。

      另外,欧亚大陆亦有其他意思。它亦可以是前苏联解体后各个加盟共和国所在的地域的雅称。而传统上,欧亚大陆这一块大陆地有不同的种族居住,组成了欧洲、西亚、南亚、东南亚及东亚等多个不同的文化圈。

  •   气候类型

      亚欧大陆5亚欧大陆幅原辽阔,纵跨寒带、温带和热带;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内部有地中海;另外还有世界屋脊。正是这些的存在使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性质等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温带季风气候处在温带的亚欧大陆东岸,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季风发达,也就形成了明显的温带季风气候。如我国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控制,全年湿润,冬暖夏凉。这就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欧洲西北部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地。

      地中海气候同在西岸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中心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气候温暖潮湿。这就形成了很特殊的地中海气候,也就是副热带夏干气候。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侧的内陆平原地区,也受温带季风影响,但不明显,它形成的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高地气候处在内陆的高山高原地区,因其海拔高的特点而形成了高地气候。如青藏高原。

      热带季风气候处在亚热带的亚欧大陆东岸和南亚地区,热带季风发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也就形成了终年气温高,干、湿季并存的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干旱气候终年受到热带高压控制的阿拉伯沙漠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干旱气候。

      赤道多雨气候处在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印度尼西亚,终年受赤道低压槽控制,并且太阳高度角较大,也就形成了赤道多雨气候。[3]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