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藏袍

藏袍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1-21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牧区衣着的用料以皮毛为主,农区则以"氆氇"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无口袋,也不用纽扣。腰间系上腰带,胸前凸突成大行囊,里面可以装随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婴儿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面拉到前面。这种习俗与当地的高原气候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热。牧民外出要穿着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热得受不了,于是只得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一到傍晚,天气又变冷,两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时离家远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可见,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饰。

藏袍的基本特点是大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袍子里面还要穿一件长袖衬衣。男子束腰带时,一般将袍子下摆提至膝盖。女子束腰时一般将袍子上提少许,使下摆遮住踝关节。这样一来,怀里和腰间成了一个大行囊,可以盛装不少生活用品。具体的式样,男女及各地区各有特色,可分成多种类型。仅从牧区的皮袍来看,男袍多为无布面 的素面袍,但袍襟、袖口和底边大都镶有十至十五厘米宽的黑色平绒、灯心绒或毛呢边。女袍的式样,特别是皮面的装饰各地不一:藏北地区,襟边、袖口一般都并排装饰五至七条黑、红、绿、紫等颜色的色带,有的因为比较宽,色带甚至布满整个皮面;青海海南女袍为宽领、肥腰,袖子长出手指30多厘米,下摆长出脚面10多厘米,多用红、黑色带或豹皮饰边。穿时先用头部顶住衣领,然后束腰,最后放下领子;黄南女袍多为圆领,袍长至脚面;海西女袍,除了一般的皮袍外,还有一种礼服,为羔皮、缎面、水獭皮镶边的锦袍;果洛女袍有两道或三道贴边及角饰等;甘肃女袍则多装饰很宽的豹皮边,穿着方式也不一样,腰带结往往扎在背后,留出较长的结头垂于臀部。

藏袍有农、牧区之别。一般说来,农区藏袍讲究美观漂亮,牧区藏袍讲求实用温暖。农区藏袍,一般以氆氇或毛哗叽等作料,在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绸子、彩布等。其特点是:长袖、宽腰、肥大、超长。穿衣时,要把袍于先顶在头上、在腰间系一条或红、或蓝、或绿、或雪青色的腰带,垂下的部分稍低于膝盖。露出头后,腰部自然形成一个“大囊袋”,可以装入随身物品。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将右袖从后面拉起搭在肩上,有的干脆脱下两只袖于束于腰间。女式夏袍不带袖于,内着绸子长袖衬衣,十分漂亮。 农区藏袍典雅华贵,可直接用作舞台服装,不须任何雕饰。

牧区藏袍以皮袍为主,一般以不加面的板羊皮制成,男式在襟、袖口和底边镶上黑色平绒、灯芯绒或毛呢;女式在板皮边镶一圈五彩帮典料,再饰于红、蓝、绿等颜色花纹三至十条。牧区藏袍的特点和农区藏袍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袍于更长,腰间的“囊袋”更大,随身可装木碗,“唐古”等物品,妇女们往往把小孩装在“囊袋”里面。夜晚将腰带解开,皮袍便成了睡袋。

藏族服饰非常讲究色彩的鲜艳与协调,佩饰多为金银及珊瑚、玛瑙、蜡贝、猫眼石等金珠美玉,整个服饰富丽堂皇,充分反映了藏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爱好。袍衣分冬夏两装以及常服、礼服多种。因质地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袍、布袍、氆氆袍、夹衫袍、呢料袍、羔皮袍等,藏袍的基本结构是大襟、长袖、肥腰、无兜。昼夜温差悬殊的气候特点带来了“作息一袭衣”的游牧生活方式。人们都穿着袍式衣服,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藏袍很长,女式藏袍比人体还长。穿着时,他们先得用头部顶住衣服领子,再穿袖束腰,最后放下领子,那长出身体的一截便鼓在胸前,成了口袋,任什么也可以往里面塞,即使放进一只大羊羔,也显得绰绰有余。热了,褪下袖子,扎到腰里,如同腰带;冷了,举起袖子,捂住鼻子,那就是口罩。

【藏袍】相关文章:

黑非洲营养不良者在增加

七年级地理下册《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教案

扇形模式

商业小区的构成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体系

中东的海水淡化工业

全球人口迅速老龄化

西藏简介

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

人口问题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