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我国城市化历程及面临问题

我国城市化历程及面临问题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8-23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包括市和镇)是由农村(乡村)演变而来又不同于农村的人口聚居及其活动方式的制度安排,因此城市化可以理解为一个使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转化为城市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景观、多层面的综合转换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时间顺序来看,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波浪潮:

一、从历史上看,我国的城市化第一波浪潮是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即1949年至1959年

在这10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很快进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围绕着694个重点建设项目,采取了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发展方针,新建了6个城市,大规模扩建了20个城市,一般扩建了74个城市。在这一阶段,在城市的拉力作用、宽松的用人制度和户籍政策驱动下,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市,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城市经济建设当中。期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到1957年为止,全国城市人口由建国时的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人增加至54704万人,仅增加13.02%,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快于农村人口。第一波城市化浪潮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钢铁、煤炭、电力、棉花、粮食等产量都超过了建国的最高水平,兴起的一批工业城市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中心。

二、我国城市化的第二波浪潮发生在1958年至1978年,是一种畸形的城市化

由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为地设置了一系列脱离实际的生产目标,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出现了农产品短缺,最后迫使城市大规模精减职工和城市人口,城市化进入停滞期,而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再次出现倒退。这一阶段,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运动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策略也严重出现失误,国家制定的控制大城市发展策略及长期执行带有时代色彩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人口流动,把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束缚在土地上,其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绵延至今。

三、我国城市化的春天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农村,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变了人民公社制度下生产的种种弊病,给农民以生产经营自主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经济的繁荣也为城市化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同时,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从而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全国县改市和乡改镇的数目增多,也使城市人口猛增,新设城镇不仅使城镇土地规模扩大,而且原来居住其上的农村人口也同时改变了性质,变成了城市人口。据统计,1978年到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市人口由1.7亿增加到5.4亿,此可谓我国城市化的第三波浪潮。

四、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大力推进我国的城市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我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有理由推断,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第四波浪潮。

尽管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获得不少成就,但由于非自然集聚、未经充分竞争的我国城市化,凸显出众多人为因素,遭遇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西方后工业时代城市病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

第一,城市化水平还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表现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结构不相适应,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

第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存在着地区差异,导致全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区性差异。

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与中部、西部形成明显的阶梯形状,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陆。

第三,我国的城市化还与现代化严重脱节。

城市比较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却轻视城市软件建设和城市管理,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比较重视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不太重视人口质量的提高。大多数市民缺少市民意识,城市建设还缺乏总体规划,忽视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绿地少,大气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差,以致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现象。

第四,城市发展中的摊大饼现象同样严重,造成土地利用率比较低,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无偿占有农民的土地。

学者陆学艺教授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树、你的粮食却不要你的人,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很粗暴地把农民排除在外面。

城市化发展不当,势必导致三方面的损失: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商务成本上升进而导致竞争力的丧失。如何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不能回避的严峻挑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今后城市化发展道路做出了选择,《建议》明确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我国城市化历程及面临问题】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我国的净增人口

城市住宅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

健康城市行动战略

我国的电信通信网

我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城市化水平

城市形态类型

中国的土地资源问题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