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2-13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如下图:

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CD为昏线,DE为晨线;FS为晨线,SG为昏线。

最后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一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呢?让学生思考,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习。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入,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原因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看见太阳。能否看见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

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如下图。

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须结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慢慢讲解,切不可操之过急。弄清楚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

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6、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议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非常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

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习。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的极地投影图说明。如下图:

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项如下: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仔细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区时的使用。

8、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较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首先让学生思考,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9、让学生讨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

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

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教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原因。转入“四季的划分”学习。

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根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始盛行。

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回答:根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迟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

15、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

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规律性。教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习。

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理论上的太阳光照情况)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教师分析: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四、讲授提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昼夜交替

1、 昼夜的产生

2、 晨昏线

3、 昼夜交替的原因

4、 太阳高度

5、 昼夜交替的周期

6、 昼夜交替的意义

地方时

1、 地方时概念

2、 使用地方时的缺陷

3、 区时

① 区时概念

② 区时的换算

③ 使用区时的一些特例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

2、实例分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昼弧与夜弧

2、 昼夜长短与日照时间

3、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弱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的划分

1、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

2、欧美传统四季的划分

3、现在北温带一些国家的四季划分

4、 季节划分的意义

五带的划分

1、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

2、五带划分的标准

3、五带划分的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宁波市部分地区底层楼房采光状况分析

方法与步骤:

1、 利用资料,查找不同月份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然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公式: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或用实测法求得正午太阳高度。方法是:在正午时,度量已知长度的杆子的影子,然后用公式求得正午太阳高度。

2、 测量目标楼房南面的楼房高度及间距。

3、 计算阳光射到底层楼房的最小角度。

4、 把计算结果与各月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分析全年理论采光状况。

5、 进行实地观察,与理论分析比较,得出实际采光状况。

6、 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的是: [ ]

A. 一个点 B. 一个面 C. 一条线 D. 整个地球

2、地表经度相同的地点是: [ ]

A.日出时间相同的地点 B.地方时相同的地点

C.昼夜长短相同的地点 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

3、在地球表面,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是: [ ]

A.人为规定的 B.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

C.地球自转的结果 D.受黄赤交角的大小制约的

4、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

A.每年重合两次 B.每年重合一次

C.永远重合D.永远不重合

5、某地位于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交点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的状况是:[ ]

A.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相同

B.每年内有一次最大值,出现在3月21日。

C.每年内有一次最小值,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D.每年内有两次最小值,出现在6月22日和12月22日前后。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 ]

A.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南界线

B.南回归线是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北界线

C.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

D.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

7、从8月1日到9月1日这段时期内,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

A.北京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并且昼短夜长,夜越来越长

B.赤道处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并且昼夜长短相等

C.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并且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D.北半球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南半球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8、位于西经30度、南纬50度处沿经线向南极刮的风偏向在: [ ]

A.西经30度以西 B.西经30度以东

C.西经30度上 D.南纬50度以南

9、北半球夏至日时,下列城市的昼长,按由长至短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武汉、乌鲁木齐、台北、兰州

B.乌鲁木齐、兰州、武汉、台北

C.乌鲁木齐、兰州、台北、武汉

D.台北、武汉、兰州、乌鲁木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调节水盐运动的几种具体方法

“穿新鞋走新路”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

山东省地理教材选用统计表

《三国演义》与“赤壁”

浅谈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二)

在农村高中地理中开展实例活动

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材表述问题

中学地理新课改概念教法例举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网友关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四)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三)长江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五)长江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一)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二)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长江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一)长江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一)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民族长江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一)长江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二)长江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五章发展与合作长江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测评新课程自主学习与测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二)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二)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二)长...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