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高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索

高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索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2-15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摘要:

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日益相对缩小的“地球村”,人们需要更高的国际交往能力及在政治、经济等多领域内的有效的合作能力,创造人类最佳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一个现代人地理素质的高低,将不同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人的决策力、竞争力、应变力及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意义深远。然而,由于受到高考应试压力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似乎比义务教育阶段要艰难,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始终是高中教育的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一些有效地素质教育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有效 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实施

一、建构高中地理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出高中地理教学中所要遵循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1.学习活动

调动非智力因素

强化动机

2.操作程序

兴趣→(知识智力能力情感 意志)

课前

师生情感交流

激发学习动机

课上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环境

巧设疑点,激发情感 产生兴趣

树立信心,激励竞争 情绪高涨

尊重个性,激励创造 意志坚强

课后

个别辅导,发展个性

课后活动,验证实践

主动合作,学习努力

二、深究教材,提高学生地理思想素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获得基础地理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从而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建设祖国。

教师应首先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然后制定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平行的地理品德素质教育纲要。本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渗透性与时效性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注意两分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国情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例如:关于资源问题的讲述,教师可以引用我国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居世界第4、5、6、4、6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分母效应,人均耕地、森林、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1/6、1/7、1/3、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材料。使学生既认识到我国今后发展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又不会产生盲目乐观、坐享其成的依赖思想;改变过去“地大物博”的观念,树立“人均地少物缺”的思想,自觉地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法令(如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等)的自觉性,并能主动地遵守有关法规、法令,坚决地同浪费资源现象作斗争。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性的教学,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增强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信心。通过国外经济、环境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放眼世界,了解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明确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学习目的。总之,通过讲清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爱国情,讲清国情劣势,激发学生忧国心,爱国情与忧国心熔铸成学生报国志。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地理教学除通过国情教育提高学生地理品德素质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本国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本地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关系,增强共同解决全球问题,把握整体观念的共识,树立全球意识;使学生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前提下,认识全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重要性,认识保护人类环境的重要性,确立保护地球环境是每个地球公民的应尽义务的思想,即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还有意识地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兼顾局部利益、眼前利益、长远利益,使环境与经济得到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增强学生成才的内动力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非智力的心理因素的简称,属于人的非认识心理系统。它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具备认识事物、处理信息的机能,但对智力等认知性心理系统起调节和催化作用。离开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维持。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内动力。目前对重点高中来讲,学习困难的大多数学生不是智力因素低下,而是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出现偏差而形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育志、激情、导行”入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着重在情感、兴趣、动机、意志上下功夫,把这四方面贯穿于课前、课上、课后,进行充分调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育志──培养学生纯正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培养学习动机的前提。教师通过巧设导言、知识的迁移、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使教学更有趣味性、逻辑性、系统性,内容更生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讲“洋流”一课时,用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导课“二战期间,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军屡受德国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极大的损失,原因是德军借‘洋流’助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求知欲,会更进一步去探索“洋流”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学习地理只产生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没有纯正的动机,兴趣很快便会消失。教师在教学中以身示范,把理想、信念、志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潜移默化地联系起来,便可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社会意义,让他们懂得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把当前学习与祖国的建设、人类的未来紧紧联系起来;把他们的短期目标(结业会考)──中期目标(升学考试)──长期目标(职业的选择)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激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能源和力量。“热爱是最好的教师”。热情蕴藏着坚强的意志力,没有深厚的情感,要完成艰巨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向师性”进行调控,增强向心力、凝聚力。所有的学生无一不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肯定。当教师把这些信息通过举止言谈微妙地传递给学生时,得到的是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后的积极反映。课堂上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我就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当回答不完整时,我就给予反复启发和提示,鼓励他排除心理障碍,直到独立完成。

针对“求异好奇性”进行调控,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教学实践证明,有趣的使人兴奋的气氛会使人产生悬念、开动脑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讲“生态系统”时,可以让学生解释“蝗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巧设疑点,激发情感。

一些热点问题当作新鲜血液注入课堂,也可激发学生情感。例如:讲“地震”时,教师可以将“90年代我国将进入地震第五个高潮”引入课堂。

通过教师对课堂情感调控,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加快师生双方情感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达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在快乐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三)导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终生努力便成才”。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启发诱导学生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自制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学习有了良好的动机和丰富情感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做保证,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除利用古今名句激励学生、中外名人克服困难的实例教育学生外,还应在学生中间树立刻苦学习的样板,让他们有目标、有追求。指导学生口、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悱不问”、“不耻下问”,及善于利用工具书等习惯,提高自学和自制能力,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四)对全体学生负责,大面积提高成才率

基础教育的直接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其整体素质和个性优势都得到发展的公民。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要有教养、人人能成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地理素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首先,要改变过去因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面向文科高考有望的学生,只面向高考内容而忽视地理品德素质和行为素质培养的错误做法。其次,要求教师制定切实有效的使每个学生地理素质都能得到提高的措施。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主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推进”的方法提高成才率。首先,在新生入校后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细致观察和课余时间同学生交谈等渠道,尽快了解学生,掌握第一手材料,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类型。其次,在教学中对不同类型学生提出不同的地理素质提高的目标,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能自然地接受,并有信心达到可及的目标要求。再次,在课堂教学中善于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全面观察(包括听课时的面目表情、课堂回答问题的状态、练习的完成情况等)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和调整目标,使其更准确、更有效。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允许不同学生原有素质基础的差异、允许不同学生素质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只要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就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平等性。

“抓两头带中间”,要满足那些原有素质较好的学生的需要,使他们得到充分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关照那些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实际工作中我除注重与他们在情感上沟通,努力发现他们的长处给予及时表扬外,主要采取降低起点的方法,使他们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信心,激励竞争,不断进步。在我们学校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数是自费生,会考成绩并不计在学校总成绩内,但他们终将成为国家建设者,我们决不放弃对他们地理素质的提高工作。他们大多数家庭条件好,从小养成贪图享受、不爱吃若的不良习惯,缺乏坚强的毅力,我们就在非智力因素上下功夫,结成“对子”,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向榜样学习,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教师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吃小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抓住了“两头”,自然带动了“中间”,引进竞争意识,使全体学生自觉地提高地理素质。

(五)课内外结合,使素质教育在开放的系统中进行

地理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的主渠道。但只靠课堂教学,把学生关在课堂和学校,只依书本和教师的口传,学习的是人们早已认识并且已经“模拟”化的世界,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内外结合,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服务,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社会和环境,可减小学校同社会的差距,使学生面对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本原”世界,培养沉重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认识世界,首先要从认识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着手;保护环境,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本身就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场所。通过参加校园美化、绿化和教室环境的建设;通过节约用水、珍惜粮食等活动,非常自然地提高了学生地理素质。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通过野外考察,使他们了解居住地的环境,如:交通线的布局,旅游风景区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 张爱春.多媒体教学──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助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7)

[2] 段鹏姬,唐丽平,蒋子龙.浅谈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变化[J].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8(08)

[3]浅谈地理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J]. 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年03期

[4]刘秀华.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S1期

[5]齐顺青.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J]. 地理教育. 2007(02)

【高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索】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地理学习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对高三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应对新课改

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创新尝试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