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稳中有变关注发展强调能力

稳中有变关注发展强调能力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2-15 发表|教学分类:方法详解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一、试卷印象

综观今年地理高考上海卷,笔者认为,考卷的设计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稳中有变,难度略降。“稳”是指命题的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各占1/3)、试题结构等继续保持稳定;“变”是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比重比去年明显加大,即使是一些能力型试题,也是植根于基础知识上。变化平衡,不依靠一两道难题拉大考生的分数距离,而是通过对考生的全卷答题能力进行综合水平考查,拉开差距,是本次命题的用意之一。选择题部分仅考查了单项选择,使这部分试题难度相对降低(分值由去年的50分下降到40分);不定项选择题则巧妙融入到综合题中,由于分值提高,综合分析题题量增加了两小题(分值由去年的100分增加到110分)。整张考卷的试题量比去年减少3题。就单项选择题而言,与2002年高考相比,难度也略降低,学生普遍感觉良好。综合分析题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目标。试题难易搭配较恰当,除个别题目有一定隐蔽性或迷惑性外,多数题目较容易回答,考查内容多为学生熟悉的主干知识,试题难度总体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利于学生答题。

2.注重能力,突出热点。在组卷意图上充分体现“知识加能力、经典加精确”的特征,试题设计注重对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考查,素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之中,但学科指向性强的重点内容仍然是考查的主体,反映学生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量和比重有所增加。图表应用多且合理,对读图和析图的能力要求高。数理分析份量恰当,一般只需目测,即可答题。值得注意的是,命题对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思想得到了最大体现。热点永远是考点,试卷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反映通过题目内涵的领悟来实现。综合分析题依然保持中心问题式的命题结构,在情境设置和设问方式上表现出新颖的设计思想,如第(一)、(五)、(七)、(八)题等,概括了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热点、焦点问题。地理的区域性特点和读图能力要求在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试题体现出学科内知识整合的趋向性,设问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明显增大,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构思奇巧,白壁略瑕。本次综合分析题立意明确,分别传达了不同的理念,笔者将它概括为四类。第一类考查宇宙观与全球意识;第二类考查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资源观;第三类考查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国土开发与整治;第四类考查现代地理科学技术的应用。从表象看,试题没有回避热点问题,如水资源、中东问题、自然灾害等;经济领域中的交通、能源、农业等,也在考试中得到“关照”。但人们预料的伊拉克战争、上海乡土问题等,考查虽有涉及,但只是依托了热点,考查角度却有些出乎预料。而如“西部大开发”和工农业等问题,则因为与地理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在高考中“亮相”频繁。比如最后一道大题,虽然是中美西部地区比较,其实对应的就是西部大开发的主题。环境问题和灾害的防治等试题出得均比较巧妙。另外,试题中还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等人们关注的地理前沿科技应用问题,命题已基本形成了“专题融合与探究”模式,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新理念,命题着眼于广度和应用,而非强调深度。假如说遗憾的话,笔者认为,本试卷的难度在总体上有所降低,选择题第5、15题与2001年的第3、9题选择题如出一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要求也有所降低,考查的知识面不够宽(如选择题中交通类题目占了3道)等,而非地理的因素对成绩的影响可能增大了,这些情况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二、试题解读

(一)选择题

本卷选择题类型分成三类。

1.识记类选择题:第1、3、4、5、7、9、11、12、14、15、17、19、20题。这些题目的解答较简单,一般认真看过教材的同学均能回答。属简单题。其中19题的回答,还需要知道巴西高原与德干高原均为古老的侵蚀高原,故地势比较平坦。

2.间接联系类选择题:第2、6、8、10、13、18题。这些题目一般要分两步走,第一步需要联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联系过程、成因或分析危害、对策等解答问题。如第2小题在解答时,先要了解“西气东输”工程会使上海能源消费中“天然气”的比重增加。而第8题的回答,必须先要了解三大矿床的分类与特点,而内生矿床往往会带来丰富的金属矿产。当然,回答这些题目还可用排除法。属于中等难度题。

3.无图考图型选择题。如第16题,需要我们掌握海洋表面盐度分布的曲线图,并联系有关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解答,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若能将文字转变成分布图的形式,答案便一目了然。此题属于中等难度题。评价:选择题难度总体不高,平均得分率在80%左右。而且,像去年那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深度和理解类的选择题基本没有。

(二)综合分析题

命题体现了“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要求,能以中心问题式为主进行设问,严格依据揭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来实施命题与考查。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以西亚地区历来是西方强国争夺的焦点为“题眼”,属于涉及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非常规性问题,表面看是考查伊拉克战争这一热点,但试题涉及该地区成为争夺热点的两大原因—石油和“两洋三洲五海之地”的战略位置。21小题考查伊拉克文明与其特色—灌溉农业,带有一些与历史综合的味道。22小题则主要考查与位置有关的海峡与海洋。23小题不仅考查了石油的分布,更考查了石油的运输线路和西亚两类国家(富裕的产油国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导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更要注意区域发展中的特别之处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第(二)题主要考查钢铁工业布局与特点问题。可认为是道识记类的试题,但有的同学在回答时,将①归纳到“临海型”一类,可能没有认真考虑英国的钢铁工业重心在伯明翰一带,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代表性工业;另外,也有人将不要求的中国的钢铁厂代码也填写进表格,以至于失分。至于归纳钢铁工业布局的特色,应该说在预料之中,本题兼有考查学生文字概括与表达能力的意思。

第(三)题主要考查中国畜牧业的两种基本型式: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先要对有关区域发展差异与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等进行比较,然后回答。题目重点考查我国畜牧业区和农区的分界线和四大牧区的差异,以及农区畜牧业的特征。答题时,需要注意与中国的分区、气候、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相结合。

第(四)题是一道设计较为新颖的试题,涉及的知识本身难度一般,但能够考查学生对中国区域差异的综合认识,31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处:乙地和丙地的一月气温高低,不少考生会填写乙地气温低,认为大致同纬度的乙地比丙地地势高,但忽视了两地平均气温的高低;另外一个问题是乙地和丙地的重要农作物,认为乙地高,所以适宜种植茶叶,实际上要统筹考虑到乙地位于四川盆地,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产区之一,而丙地位于浙东宁波附近,为丘陵地区,适宜发展茶叶生产。32小题的比较两地发展农业的条件,有些考生在比较时答写不够全面。一般而言,应该从有利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归纳、分析、回答。

第(五)题是一道信息型题目。最近5年,地理信息题经历了“出现—应用—单独成题”的发展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师生关注地理科技发展的动态,重视地理信息化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作用。今年的信息题还注意与研究性学习联系,给出了地理高考改革的一个信息。地理信息技术题的命题基本思路是:提供信息、设置情境、考查能力。试题所提供的信息,包含了相当部分学生不熟悉甚至未学过的内容,然而,试题设问的切入点却是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的,非考查难度,而是重点考查学生归纳、归类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应答的情况看,试题基本能达到预期目标。由于融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导致部分学生不了解课题研究命名的基本要求。试题显然在告诉人们,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是未来考试的要求。本题虽然从地理信息在SARS防治的应用入手,实际却与热点SARS问题关系不大,这是信息型题目考查的基本特点,在目前对考生的地理信息知识要求不高的状况下,此类题目的得分率应该不低。

第(六)题是一道传统的每年必考的体现地理特色的题目—黄赤交角及其地理影响。只不过命题者设问的角度有些新意,但本质没有变化,此题能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也能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经典问题的掌握程度。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学生因为数学抽象能力比较差,对39、40小题的回答可能不全面,这是以后复习时需要强调和重视的。

第(七)题是一道材料题,但它隐藏了关键信息,设计了信息迁移情境,旨在考查知识联系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也是一道热点(三峡建设)与乡土(上海)地理结合的题目,往年此类题目多从人文角度考查,但今年却加大了自然角度的设问,部分考生串联前后知识有一定的困难,但考生完全可将问题进行分解,分析解答时,可以联系到主干知识。此题也提示考生要学会简单的地理计算,难度不大,但要避免计算失误。从本题的命题意图分析,还注意了对学生地理动态问题的应变与处理能力的考查。

第(八)题以缺水问题作为试题的切入点,将气候及其成因与上海缺水问题及对策等知识有机组合。水资源问题一向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一般每年都会涉及,整理此专题一般可从:淡水资源的组成、分布;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重要指标;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淡水分布(世界和我国);以华北平原为例,解答源水型缺水的原因和对策;以上海水质型缺水和苏州河为例,解答水质型缺水的原因和对策。因为今年是“世界淡水年”,所以,许多学生在复习时都很关注,该题基本不会失分。值得一提的是47小题,作为多选,有人会将选项A“海水淡化”也作为正确答案,其实,就目前来看,因为海水淡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主要是处理成本较高,故要大规模推行尚待时日。

第(九)题是用四张组合图来考查中国的自然灾害问题。表面看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因各自然灾害图特点各异,难度较小,得分率较高。但多项选择会相对加大试题解答的难度。本题还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回答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策略,不少考生因为对社会关心不够,导致失分。遗憾的是,本题参考答案没有将“水土流失”作为东部平原区和东南沿海区两地共有的自然灾害。可能是依据课本“我国自然灾害区划”表中的“主要自然灾害”来判断的,但笔者认为“主要自然灾害”和“有无该自然灾害”是两回事。

第(十)题是中国和美国西部地区的比较题。地理比较法在今年的考试中出现的比重较高。这是因为,比较法往往是人们认识地理事物的重要方法,而且简单明了。

从答案看,对异同点的归纳往往超出参考答案列出的条目,所以考生只要突破地理局限,联想到历史、政治、社会、生态、法律等诸方面,回答的余地就大了,得高分应该不难。评价:今年的综合分析题学科内综合的趋向性非常强,有的题目看似考查世界或中国地理,实质却重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角度,试题突出比较和地理思维过程,若干开放性试题对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的要求比以往有提高,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评论性思维的要求也提高了。

总之,就地理角度分析,这些试题难度一般,但要得高分还得看学生的非地理能力与水平。

【稳中有变关注发展强调能力】相关文章:

有趣的民谚识天气

美国与加拿大拟绘北极海底地图

中国月球着陆探测器首次公开亮相(图)

银河系与仙女星系等天体可能提前相撞

阿富汗中部发现2600年前佛教寺庙

太空望远镜绘出宇宙能量分布图

武大学者 为南极地理命名

欧洲太空局发现幼年版太阳 与太阳极其相似

地球正在经历第6次物种大灭绝?

美欲全球范围内展开网络攻击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