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重庆中学高中地理选修五:《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

重庆中学高中地理选修五:《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20-02-27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治

                            ——以“泥石流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在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治这一部分,不同版本教材对于自然灾害的介绍形式及侧重内容均有一定差异,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剖析也见仁见智,因而无法以教材定教法,只能根据《新课标》实施教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能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以泥石流为例,探究其“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学习灾害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预防灾害和逃生自救。所以本节课将在泥石流成因探究的基础上,掌握其预防、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和设计理念 

自然灾害发生于自然界,在地区上存在差异性,在时间上“可遇不可求”。若要更直观、深刻的认识自然灾害,需要更多的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然而,中学生由于学习紧张,走进自然的机会往往较少,所以缺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验,这让地理教学多少失去了些“现场感”。“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结合重庆的地形和气候,选择本地常见的泥石流为学习对象,能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灾害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自然灾害不仅仅是成因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懂得防治措施的探究。实验探究得出灾害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能回归于现实生活,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新课改中提出了“探究学习”方式,但想要探究自然地理现象难度极大,因为无法将其移植于空间有限的课堂之内。然而,借用其它学科(如物理) “模型+实验”的方式,可以形象的模拟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并逐步探究其成因。所以,地理实验教学将设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环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了解家乡的、身边常见的自然灾害;,掌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图片资料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式; 通过实验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泥石流灾害产生的条件以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演示和说明的方法和手段,表达思考成果并和教师同学交流;分析显示的案例,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练习;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原则。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自然灾害概念的理解及类型划分;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条件、危害及应对措施;

 (二)难点: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成因探究;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探究。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一)制作教学用具:自制泥石流实验模型及相关实验道具、三瓶水(两多一少)、真实草皮、逃生自救手卡; 

(二)调试多媒体设备:连接电脑摄像头,调试切换画面。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走进生活 

感受家乡 

 

课件展示重庆嘉陵江、缙云山等学生家乡美景图片 

学生以辨识风景地点方式,认识家乡美景。 

以家乡之美引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进行自然灾害预警演习,提出自然灾害可能就在身边。 

 

 

警笛引起学生高度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对家乡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护之情,提升学习兴趣。 

 承转过渡 

 

想要在灾害发生时自我保护和及时逃生,想要更好的保卫家乡和建设家乡,我们必须先认识——自然灾害。

 

对比分析 

形成概念 

展示溪流瀑布、河水污染和暴雨洪涝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自然灾害,总结学生发言给出概念。

学生区别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思考得出自然灾害概念。 

 

通过案例对比,学生能分析自然灾害的属性,理解概念并能判断常见自然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读图分析 

问题引领 

展示自然圈层的结构图,提问:自然灾害发生于自然环境的哪些圈层?可以归为哪几类? 依据学生回答,总结分类。 

读图并回答问题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根据发生的圈层分类,让学生思路清晰,分类明确。

 

承转过渡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自然灾害? 

了解家乡 

认识灾害

 借由学生依据生活现象的回答,引导得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提出疑问:暴雨、洪水会不会一定产生泥石流?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 

 

关注家乡的自然灾害,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现“地理知识生活化”,“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承转过渡 

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探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模拟实验 

探究学习 

追问探讨要模拟泥石流发

生,需要哪些道具以及如何使用。 

提供学生泥石流实验的模型和道具(泥土、水),协助学生完成泥石流模拟实验。 

调试多媒体和摄像头,对学生活动进行 “现场直播”。 

归纳总结泥石流发生条件。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动手实验

观察现象,得出泥

石流发生的条件。 

 

实验是把知识再现的过程,通过师生对话,学生思考,在不断的追问中探究泥石流形成条件。

 

学以致用 

深化探究 

提供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中国地形图,并通过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内部和西北地区的对比,引导分析中国多发泥石流灾害的地区和地形气候条件。

 学生分析降水图和地形图,分析归纳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和发生条件

 活学活用,现场检验知识是否落实,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引申知识。 

 

归纳总结 情感教育 

 

总结泥石流的成因: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山区沟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松散泥石);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暴雨急流)。 

展示舟曲泥石流灾害后图片和音乐,铭记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的伤害和家园的破坏。 

看图片,听音乐,感受自然灾害的对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伤害。 

 

语言、图片和音乐的配合,对学生进行情感、生命教育,让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更加深刻、刻骨铭心。 

 

承转过渡

  我们可以完全避免自然灾害发生吗?如果不能,我们如何预防和自救? 

设置场景 

合作探究 

再次以泥石流为例,展示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真实图片,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在泥石流发生的不同阶段该如何预防和救治。 

生生讨论,合作探究 

 

 

 

根据泥石流的成因来思考防治措施,并通过实验效果得以验证。从而前后呼应,对比鲜明。

实验模拟 前后对比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学生讨论得出措施是否有效,并展示现实图片。 

学生代表进行实验操作,其他学生现场观察实验过程

 课堂总结 

情感升华 

 

引导思考人对自然灾害的“减轻或加重”的辩证关系,指出和谐的人地关系是降低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升华——人地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板书设计】

 

【重庆中学高中地理选修五:《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联系实践进行教学探究

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必修课程地理Ⅰ的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建议

中国各地区城市发展与分布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

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御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

高考地理:冲刺阶段要以纲带目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