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练习题 >2020高一上学期地理预习知识点总结(pdf版)

2020高一上学期地理预习知识点总结(pdf版)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20-11-06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试题

地理学习

练习题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恒星特点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行发光发热;球状

3、星云的特点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成云雾状 (和恒星比较,星云由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4、行星的特点是:绕恒星运动;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能清除其轨道周围 物体

5、天体系统的层次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6、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8、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 包括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巨行星 木星、土星 平均密度小,由氢氦氖等组成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离太阳远

9、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活动 周期 太阳活动的影响 光球层 黑子 11 年 ①黑子和耀斑增多时,抛出的大量高能带点粒子流影响无 线电短波通讯②使全球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异常③扰乱地球 的磁场,产生“磁暴” 色球层 耀斑、日珥 日冕层 太阳风

10、地球上由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表面的温度适中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地球由大气层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昼夜更替和季节轮回的节奏适中 地球处于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1

1、月球表面的特征 月球的体积质量小——吸引力小——基本没有大气——漆黑、寂静、温差大、荒凉

1

2、月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27.32 日)——地球上永远看到同一个月面

1

3、月相(29.32 日) 月相 日地月位置 时间 潮汐 天文现象 新月 大致一条直线,月球在中间 初一(朔) 大潮 日食 上弦月 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 初

七、初八 小潮 满月 大致在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 十五(望)十六 大潮 月食 下弦月 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 廿

二、廿三 小潮

1

4、潮汐的影响:顶托河流如海,沿海水资源盐度上升;加剧海岸的侵蚀;潮汐能,发电; 利用涨潮巨轮进港;利用潮汐捕鱼和晒盐;旅游。

1

5、太空强资源: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氦—3);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 空, 强辐射,超低温)

1

6、 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 方向 周期 速度自转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 南极上空顺时针 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 太阳日:24 时 角速度:(南北极点为零)处处相等 线速度:(南北极点为零)赤道最大, 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 北天极逆时针, 南天极顺时针 恒星年: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回归年: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 ∕

1

7、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偏;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方偏

1

8、二分二至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 月 21 日 6 月 22 日 9 月 23 日 12 月 22 日 太阳 直射 点 00 赤道 23026’N 北回归线 00 赤道 23026’S 南回归线 正午 太阳 高度 赤道最大(900) 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最大(900) 向南北递减 赤道最大(900) 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最大(900) 向南北递减 昼夜 情况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 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也越短,北极圈及其以 北有极昼;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 长,纬度越高,夜越长, 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 北有极夜;南半球相反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2、六大板块在软六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 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 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 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 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4、地震的相关概念: 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 30 倍。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由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 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 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 摇晃。

6、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 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 处

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为三大类 岩石类型 成因 特点 举例 形成山体 岩 浆 侵入岩 岩浆活动 矿物晶体颗粒 较粗 花岗岩 华山、衡山、普陀 山、黄山 震源深度 震源 震中 震中距岩 喷出岩 矿物晶粒细小, 多气孔 玄武岩 长白山、富士山、 大洋洋底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层理构造;化石 石灰岩(太湖石) 张家界 变质岩 变质作用 片理构造 大理岩,石英岩 泰山

8、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硅、铝

9、地貌类型

10、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类型 地形特点 等高线分布特征 平原 海拔小于 200 米,起伏小 等高线数值小于 200 米,稀疏 高原 海拔在 500 米以上,顶部平 缓 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 央向边缘减小 山地 山峰海拔 500 米以上,相对 高度 200 米以上 等高线密集,表示河谷的等高线呈 V 字形 丘陵 海拔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 小于 200 米 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 盆地 中央低平,四周高 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 央向边缘增加 陡崖 若干条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 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低 洼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 山脊 等高线向低值区弯曲山谷 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②水汽 ③尘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气温直接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对流运动 为主;水汽和尘埃集中;天气和气候变化明显。 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增加(臭氧层);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少(最佳航 空飞行层)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①防弹衣: ②遮阳伞: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成份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散射;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 度不会太高 ③保温被:大气逆辐射使夜间的气温不会太低

4、热力环流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造成的,全球气压 带、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 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7、气旋和反气旋 B1 低压 A1 高压 C1 低压 C 高压 冷 B 高压 冷 A 低压 热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 带 副热带高气压 带 副极地低气压 带带 副极地低气压 带带 极地高气压带 带 极地高气压带 带 极地东风带 西风带 信风带 中伟西风带 信风带 极地东风带气压 中心气流 运动 水平方向气流运动 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 (台风) 低气压区 上升 北半球:逆时针的由四周向 中心辐和 多阴雨天 南半球:顺时针的由四周向 中心辐和 反气旋 (寒潮) 高气压区 下降 北半球:顺时针的由中心向 四周辐散 晴朗、干燥 南半球:逆时针的由中心向 四周辐散

8、锋面 类型 概念 锋面过境是的天气 锋面过境后的天气 分布 冷锋 冷空气主动向暖 空气运动 大风、降温、雨雪 天气转晴、气温下 降、气压上升 北方秋冬季节 暖锋 暖空气主动向冷 空气运动 连续性降水 天气转晴、气温上 升、气压降低 准静止锋 (梅雨) 冷暖空气势力相 当,锋面移动缓 慢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6、7 月份江淮 地区

9、季风气候

10、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1

1、全球 1 月、7 月等温线的分布1 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 7 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

1

2、全球变暖、城市热岛、臭氧洞和酸雨 原因 影响 措施 全球 变暖 ① 燃 烧 矿 物 燃 料,排放温室气 体②森林火灾③ 植被被破坏④人 口增长等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 和低地②城市排污系统失效③ 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增加, 土壤盐碱化④全球大气环流异 常⑤霍乱等疾病增加 ①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 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 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各 国承担共同而由差别的责 任④控制人口增长 城市 热岛 ①人为排放热量 ②城市温室气体 多③不易散热④ 通风不良⑤缺少 绿地 ①夏季更炎热,影响工作效率 ②诱发中暑的疾病③加剧大气 污染④导致城市雨岛 ①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②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臭 氧 洞 ①太阳活动②人 类使用佛里昂, 消耗平流层中的 臭氧 ①引起全球气候异常②损害人 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③ 引起光化学烟雾,加剧大气污 染④加剧橡胶制品的老化,燃 料褪色 ①研发佛里昂的替代产品 酸雨 ① 燃 烧 矿 物 燃 ①森林枯死②土壤酸化③淡水 ①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料,排放 SO2 等 酸性气体 生物死亡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 古迹 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在 煤炭的使用过程中采用烟 气净化等技术③加强国际 合作 第四篇水环境

1、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

2、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水循环包括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纽带”联系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纽带 ②“调节器”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 ③“雕塑家”通过侵蚀、搬运堆积塑造各种地表形态 ④“传送带”地表物质迁移的主要动力和载体 ⑤使陆地水得到更新和再生

3、河水补给 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内循环 大循环补给类型 主要影响因素 径流量变化 分布 雨水 降水量 径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 积雪融水 气温 径流量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形成春汛 中国东北地区(春汛和 夏汛) 冰川融水 气温 径流量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形成夏汛 中国西北内陆和青藏高 原

4、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水圈中的水体总量 狭义: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包括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5、水资源的评价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6、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及其原因 特点 原因 数量上 总量大(世界第六位)人 均少(世界平均数的 1/4) 国土面积广;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丰富 时间上 东部:夏秋多,冬春少; 年际变化大。西北:夏季 多,冬季少 东部:季风气候的影响 西北:气温影响 空间上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 西部少 季风气候的影响

7、水危机的原因及其措施 水危机的原因 水危机的措施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 修建水库等蓄水工程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 跨流域调水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导致用 水量激增 控制人口增长;发展节水型工农业(滴灌、喷 灌等技术;工业循环用水等) 水质污染 加强管理,防治水污染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8、我国水资源最缺乏的三大流域:黄淮海流域(华北平原) 原因:自然原因:地处华北地区,夏季风影响小,降水量小 人为原因: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质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9、世界水资源分布及其原因 水资源分布 原因 最丰富地区 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 诸群岛;刚果盆地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热带雨林气 候),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大 最贫乏地区 非洲北部、南部和东北 部;澳大利亚中西部; 西亚;中亚;北美洲西 南部 地处南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热 带沙漠气候),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少

10、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行星风系为主要动力,如西风漂流 洋流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洋流补偿流:秘鲁寒流

1

1、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注:

1、注意洋流的流向与行星风系的关系

2、不同海区洋流的名称及其成因

3、 表示世界大渔场的分布: 太平洋 1 位置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海水上下翻动,饵料丰富。 太平洋 2 位置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为涌升流,饵料丰富 大西洋 1 位置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海水上下翻动,饵料丰富。 大西洋 3 位置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南下寒流,海水上下翻动,饵料丰富。

1

2、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降温减湿 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沿岸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原因之一是寒流降温 减湿的影响。

1

3、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升温,上升气流明显,导致南美洲西 岸降水量较正常年份多;太平洋西部气温下降,盛行下沉气流,亚洲东部,菲律宾群岛等地 2 600S 赤道 300N 300S 600N 600S 赤道 300N 300S 600N 东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东南风 西北风 1 3降水量较正常年份少,夏季风势力较正常年份弱。

1

3、洋流的影响 ①对气候: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②对海洋生物的分布:形成世界四大渔场 ③对航运:顺流有利于航运,逆流不利于航运 ④对全球水热平衡:有利于全球的水热平衡 ⑤对海洋污染:有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但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1

4、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 季节 洋流分布 原因 夏季 顺时针 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来到北半 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南季风,在西南风的影响下,海 水顺时针运动 冬季 逆时针 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该地在东北季风的影响下,海水顺时 针运动 南赤道暖流减弱 气温低 气温高 南 美 洲 亚 洲 东 部 , 菲 律 宾 群 岛 等 赤道 东南信风 减弱 秘 鲁 寒 流 减弱

1

5、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泛的原因 ①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 ②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有利于西风的进入 ③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④海岸线曲折,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⑤山脉多东西走向,对西风的阻挡较小,有利于西风的进入

1

6、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分布: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北海等地。

1

7、领海:领海的宽度为 12 海里(22 千米),沿海国家对领海拥有全部主权 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起约 200 海里(370 千米),沿海国家对其间的资源享有专属 权及管辖权,其他国家可航行、飞行、铺设电缆和管道等 公海:任何国家对公海都不拥有主权

1

8、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及其意义 交通运输(海洋运输)、通讯、储藏、旅游、生产(人工岛等)和兴建海底城市等。 第五篇 人口

1、人口增长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2、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指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3、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水平 工业化之前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后期 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发展阶段 低增长阶段 高增长阶段 增长率下降阶段 低增长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高出生率、高 死亡率、低自 高出生率、死 亡 率 急 剧 下 出生率快速下降、 死亡率缓慢下降、 低出生率、低死亡 率、低自然增长率、然增长率、人 口规模很小 降、高自然增 长率、人口规 模迅速扩大 自然增长率下降、 人口规模扩大速 度减缓 人口规模趋于稳定 甚至缩小 代表地区 大多数发展中 国家 欧美许多国家、中 国韩国巴西等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瑞士、德国等

4、各国人口问题: 主要人口问 题 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 人口措施 人口数据图表(人口金字 塔) 发达 国家 和地 区

1、老龄化

2、人 口 负 增长

1、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 展

2、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赡 养费用增加

3、人口负增长

4、人口规模缩减 鼓 励 生 育、接纳 移民、推 迟退休年 龄 缩减型金字塔 发展 中国 家和 地区

1、少年儿 童比重大

2、人口自 然增长率高

1、造成巨大人口增长惯性

2、给教育、就业、住房、资 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3、国家财富积累减少影响 经济发展

4、生态环境受破坏 实行或赞 同计划生 育 增长型金字塔

5、老龄化的标准:65 岁及其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等于 7% 严重老龄化的标准:65 岁及其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等于 10%

6、中国的人口国情:当前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②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③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④人口流动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7、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人口密度

8、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南亚、东亚、西欧、北美东部

9、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气候:温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 地形:平原和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有利于生产生活、发展经济 水资源: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的地区吸引人口迁入

10、中国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其东南人口稠密,其西北人 口稀疏。

1

1、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人才迁移或头脑外流)

1

2、我国民工潮的成因:①人口多耕地少,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1

3、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移类型 劳务迁移 智力迁移 迁移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生活水平 自 然 条件产 生 影 响 对于迁 出地 出现“妇老农业”和“留守子女” 人才流失,拉大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 的差距;也可能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 交流,对本地科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对于迁 入地 加大交通、管理、治安等工作的 难度;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的压力;提供充足的劳动 力;拉动消费。 人才流入,增强本国或本地的科技实力, 节约了基础教育经费。

1

4、世界人口分布和迁移的趋势:向沿海集中、向平原集中、向城市集中

1

5、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影响因素)、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 程度、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负相关) 第六篇 城市

1、城市的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产业结构以第

二、第三产业为主;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2、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由里至外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3、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①离市中心的距离远近、②交通的便捷程度

4、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地价 ②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

5、城市功能区:(综合应用“评价……的合理性”)布局原则(或分布规律) 商业区 位于城市或各个区域的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居住区 交通方便、环境适宜、污染程度轻 工业区 城市外围远离居民区、交通便捷、土地资源充足 文教区 环境优美、有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风景区 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的郊区或沿海沿江地区

6、导致各个城市存在空间结构差异的原因: 城市规模(小、中、大、特大、超大)、 城市职能(综合性城市、专业性城市)、 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河流、海陆位置)

7、形成城市群的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②社会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密集 ③(水、陆、空)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8、世界六大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心城市纽约)、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中心城市 芝加哥)、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中心城市巴黎)、 英国城市群(伦中心城市敦)、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中心城市东京)、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 上海)

9、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0、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③出现城市群;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

1、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人口迁移方向 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 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或乡村迁移 首先发生地区 欧洲南部、英国 英国 结果 市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面积扩大。 (发达国家“烂心树”,发展中国 家“烂皮树”) 大城市人口减少,中小城市和乡村人 口增加, 大城市面积不再扩大,中小城市和乡 村非农业用地扩大

1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和水平的差异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现阶段城市化水平 现阶段城市化速度 发达国家 早 高 慢 发展中国家 晚 低 快

1

3、城市问题分析:(简单应用) 表现 成因 对策 环境问 题 空气污染、水污 染、噪音污染、 垃圾污染 工业化和城市化 ①转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 ②发展“绿色 GDP”; ③治理污染; ④积极发展卫星城将人口疏散交通问 题 交通拥堵和交通 事故频发 道路增长的速度跟不上 车辆增长的速度 ①积极发展公共交通; ②积极发展“绿色交通”; ③积极发展轨道交通 居住问 题 低收入者和流动 人口居住条件恶 化 城市生活成本上升 ①实行住房制度改革; ②建设廉租房、平价房 社会问 题 治安问题、失业、 贫富分化、种族 隔离 就业竞争激烈、收入差距 加大 ①提高就业率;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③通过经济手段缩小收入差距 第七篇 产业区位与分布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是制约大区域范围农业产业带布局的主导因素。 热量条件——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熟制和生长期。 水分条件——决定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方式(湿润地区适合种植业和林 业,干旱地区只能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的绿洲可发展灌溉农 业) 地形:平原地区是理想的农耕区,山地一般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自然 因素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江南丘陵红壤适宜种植茶树,四川盆地紫土 适宜水稻) 农业科技: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达地区机械化农业,落后地区粗放农业)、 减轻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滴灌技术克服干旱环境,温室技术克服低 温环境等)。 市场需求:引导农业生产的类型(农产品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如城郊农业的同 心圆布局) 交通运输:对产品需要保鲜的农业来说应该尽量布局于交通便捷的地方,农产品基 地应该布局在靠近交通干道或枢纽的地方。 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国家政策

2、美国乳畜带(美国东北部的一个专业农业带)的区位条件:(综合应用“评价……的区 位条件”) ①气候湿冷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却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破碎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粮食,比较适宜畜牧业 ③接近北美的两大城市群,拥有巨大消费市场 ④此地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⑤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发达 ⑥牧民为欧洲后裔,畜牧业经验丰富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建议结合书本插图背诵分布范围) 农业地域类 型 分布范围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主要农产 品 社会 经济 因素水田农业 亚洲东部和南 部季风气候区 (温带、亚热 带、热带季风 区);我国秦岭 —淮河以南 ①夏季高温多雨,水热 充足; ②土壤肥沃; ③平原和丘陵低山广 布;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充 足; ⑤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 富。 ①生产规模小; ②产品商品率比较 低; ③农业机械化和科 技化水平较低; ④劳动集约化程度 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粮食作物: 水稻; (经济作 物:油菜 水果:柑 橘) 旱作农业 各国干旱、半干 旱半湿润地区; 我国秦岭—淮 河以北 自然条件差(主要是降 水少) 机械化程度不高; 产品商品率低。 粮食作物: 小麦; 经济作物: 花生 水果:苹果 牧场畜牧业 美国、澳大利 亚、新西兰、阿 根廷 既有干旱半、干旱地区, 也有湿润地区,各国不 同。 ①围栏放牧; ②经营规模大; ③专业化程度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乳产品;肉 产品 游牧畜牧业 干旱地区; 我国内蒙古、新 疆、青海、西藏 的部分地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 源少 游牧; 自给自足 骆驼、牛、 羊高度发达的 商品化混合 农业 北美东部温带、 亚热带地区; 西欧、中欧; 澳大利亚东南 和西南部 ①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水源充足(澳大利亚农 区除外) ②地形平坦广阔;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大 (种植业和畜牧业 混合)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专业化水平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北美(玉 米、小麦、 牛)、 西欧(谷 物、乳牛) 澳(小麦、 绵羊) 地中海型农 业 世界所有地中 海气候区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湿润 生产规模小; 机械化程度低 冬季作物 (小麦、大 麦)、抗旱 耐热经济 作物(油橄 榄、葡萄、 柑橘) 热带种植园 农业 热带地区; 我国海南省、云 南省南部、广东 省雷州半岛等 终年高温多雨 大种植园式农场; 商品化程度很高 橡胶、咖 啡、可可、 热带水果

4、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秦岭-淮河

5、现代农业的特点: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 好、产品质量高的农业。(有很多种具体类型,例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

6、城郊农业——根据市场因素兴起的农业,具有:①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③农产品布局呈同心圆结构三大生产特点。

7、工业区位条件:(理解) ①能源和矿产资源:一般原则,资源性产业尽可能靠近资源产地 ②环境条件:某些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高;某些工业对环境有严重污染,需要特别布 局 ③科学技术:某些工业对科技和人才的依赖度高;科技可以减少工业区位对原料和能 源的依赖,扩大工业活动范围 ④集聚: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技术设施,降低成本;促进企业间交流和写作 ⑤地价、⑥交通运输、⑦市场、⑧劳动力(价格、数量、素质)

8、不同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理解)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 类 代表性工业 生产特点 劳动力主导型 纺织业、服装业、家电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技术主导型 航天业、电子工业 技术要求高、劳动者需要高学 历 原料主导型 制糖工业、木材加工业、水产加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高,或原料不便 于长途运输 能源主导型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 市场主导型 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 业 产品运输成本高、产品不便于 长途运输

9、世界工业区: 分布范围 区位条件 特点北美工业区 加拿大东南、美国东 北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运输 便利、工农业发达、人口 稠密、科技发达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西欧工业区 西欧 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 交通发达 最早的工业区 东欧工业区 东欧(俄罗斯为主)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资源型重工业为主 日 本 太 平 洋 沿岸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 工业区、阪神工业 区、濑户内工业区、 北九州工业区 本国缺少工业原料和燃 料,强烈依靠进口; 沿海多港口,海运条件便 利;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劳动力充足又是其国内主 要市场 世界著名加工贸易型工 业区、著名临海工业带 亚 洲 东 部 沿 海工业区 韩国、中国东部、东 南亚诸国 劳动力充足且廉价、有巨 大的消费市场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 集型过渡

10、中国工业区: 区位条件 主要特点 辽中南工业区 ①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②有便利的铁路和海运条件 重工业为主 京津唐工业区 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科技实力雄厚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 业区长江三角洲工业 区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经济活跃市场广大 ③交通便捷 ④科技发达 ⑤劳动力素质高,科技人才 多 全国规模最大、经济效 益最好、结构最完整的 综合性工业区 珠江三角洲工业 区 ①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 ③毗邻港澳,有利于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 金④工业集聚,生产能力强 加工贸易型轻工业区, 现在由劳动密集型产 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1

1、“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集聚,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密集;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③邻近航空港,对外交通便利。

1

2、三大产业的含义:第一产业 农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1

3、商业区位条件:人口(流动量、人口密度和购买力)、交通、地价、集聚条件。

1

4、商业集聚形式:综合性商业街、专业商业街。

1

5、国际贸易的四个不平衡:  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不同,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额大;  国际贸易市场大部分在发达国家;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大,存在不等价交换(发达国家主要出口高附加值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  发达国家利用贸易壁垒抑制发展中国家出口。

1

6、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应用“规划……地区的发展”) 动力 表现形式 调整结果 产业结构升级 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 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相对于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产业转移,移出地和移 入地皆实现产业结构 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 政策或市场的调 控 三大产业之间形成一个合理 的比例关系,因地制宜形成本 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 益、社会效益 第八篇 地域文化

1、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可分为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 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2、中国文化区: 文化区 服饰 饮食 民居 习 俗 或 艺 术 自然环境条件 东北黑土文化 区 棉袄 杂粮 泥草房、火 炕、火墙 二人转 气候寒冷、 温带森林草原广 布 华北平原文化 区 棉袄 面食 四合院、平房 京剧、评剧 温带季风气候、平 原黄土高原文化 区 面食、肉食 窑洞 秦腔、信天 游 温带季风气候、 地表沟壑纵横 内蒙古草原文 化区 蒙古袍 肉食、奶食 蒙古包 那达慕节、 马头琴 温带干旱、半干旱 草原广布 新疆荒漠-绿 洲文化区 艳丽的 服饰 肉食、奶食 阿以旺 民 族 歌 舞 具 有 西 域 特色 温带荒漠,以雪 山、戈壁、绿洲为 主 江南水乡文化 区 丝绸 大米、鱼类 白墙黑檐楼 房 江南丝竹、 越剧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和湿润,平原丘 陵为主,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文化 区 麻辣口味 吊脚楼 川剧、摆龙 门阵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多山地,所以湿度 大云雾多。紫色土 较肥沃。 青藏高原文化 区 藏袍 青稞、酥油 茶 石砌碉房 五 体 投 地 的 宗 教 礼 拜 海拔高气温低、辐 射强温差大。 华南马祖文化 区 米饭、热带 水果 崇拜海神, 华侨多 热带、亚热带季风 气候,热量充足, 沿海。 云贵高原文化 区 酒、茶 傣族竹楼、侗 族鼓楼 多 样 化 的 民 族 服 饰 热带、亚热带季风 气候,温暖湿润,和歌舞 地形崎岖,自然环 境复杂多样

3、世界文化圈 文化圈 宗教 饮食 宗教建筑 艺术 西欧文化圈 基督教、天主教 面包、牛奶(刀 叉) 基督教堂 / 东欧文化圈 东正教 面包 东正教堂 芭蕾舞 东亚文化圈 佛教 大米(筷子) 寺庙 / 东南亚文化圈 多元文化 吴哥窟、婆罗浮 屠 / 南亚文化圈 多种宗教混杂 泰姬陵 印度舞蹈、纱丽 非洲文化圈 原始宗教 / / 粗犷的歌舞 拉丁美洲文化 圈 天主教 / 墨西哥金字塔 拉丁舞、狂欢节 伊斯兰文化圈 伊斯兰教 / 清真寺 / 太平洋文化圈 原始宗教、基督 教 鱼 / 热情奔放土风 歌舞 第九篇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中文术语 主要功能 应用案例 RS 遥感 从空中监测地表物 体、获取数据 天气预报、 海洋石油泄露污染监测、森林火灾灾情监测、 耕地面积统计 GIS 地理信息系 统 对地表的各类信息 进行空间分析和空 间统计,并且呈现处 理结果。 灾害破坏程度的评估、 救灾路线的选择、 绘制电子地图、 驾车出行路线的选择 GPS 全球定位系 统 提供全天候、全球性 的定位服务(经度、 纬度、海拔高度) 板块移动的监测、 大气成分的测定、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测量、 考察时或开车时的准确定位

【2020高一上学期地理预习知识点总结(pdf版)】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690个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复习要点 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西亚、非洲)

高中地理环境:火山知识

高考地理知识点大串讲

高中地理难点解析

高考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季节知识)

高一地理旅游活动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本记忆知识要点汇总

最新地理练习题
热门地理练习题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练习题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