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离不开“联系实际”

地理教学离不开“联系实际”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0-09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地理教学。

一、 借助生活经验,导入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它犹如百米赛跑中的起跑。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如果由于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那么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精神品格。同时,导入不仅只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之间,知识点间的过渡和新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重要。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导入不仅针对课时的开始时候,而且包括了授课过程中的过渡与承接。

传统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法有:故事法,通过讲述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传说来导入。质疑法,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引述法,是教师或学生把有关材料(有关地理内容的诗词、散文、解说词等)在一上课时,直接引用或讲述或朗诵。复习法,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传统的导入方法至今仍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并且,新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以及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总之,新标准更加注重初中地理教学要从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等方面。同时,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学更加提倡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此,初中的地理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导入方法,常见的有:

1、情境再现法

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片段一】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开始,师生同唱“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入新课。

【片段二】课间播放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等景观图片和反映特殊天气现象的图片,如台风、龙卷风、沙尘暴、洪水、干旱、大雾等,同时配上舒缓的音乐。

【片段三】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南方人爱吃的主食是什么?(大米),北方人爱吃的主食是什么?(面食),大米是从粮食作物——水稻中得到的,而面粉主要是从粮食作物——小麦中得到的。那么为什么南、北方存在着这样的饮食差异呢?这说明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现实社会中,气候不仅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而且与工业、交通、贸易、建筑以及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探讨气候的有关知识,要了解世界的气候知识,首先从气候的基础知识——天气入手。

【片段四】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江苏电视台的“夺标800节目”?今天老师就仿照“夺标800”的题目给同学们出个题,四个提示,答案两个字。

提示一:千变万化    提示二:衣服    提示三:新闻联播  提示四:121

回答正确加100分。请说出理由。(同学们在体验电视节目竟猜题的回答过程中,呈现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利用提示中出现的信息,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学习季风气候时,可让学生描述上学途中的感受。

2、调查展示法

调查法是让学生完成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调查,在课上展示分析。调查要简单,容易操作,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完成调查,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又能锻炼他的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让他感觉到知识是自己研究调查得来的,在课上犹如学者般展示自己调查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作为接受者来听课,十分吸引。例如在讲授《欧洲西部》一节时,让学生完成一个调查: 中国人和西欧人逢年过节、亲朋聚餐时招待客人的菜单,分析两份菜单的区别,思考原因。(中国人的菜单荤素品种齐全,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有家养的、有野生的,而西欧人的菜单主要是以牛肉和羊肉为主。简单与复杂,节俭与铺张:时间、金钱。引出传统的畜牧业。)

下节课,我来上——《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例如在学习《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中,可预先让学生回顾自己或调查家人,在外出旅游或公出或运输货物时,选择的运输工具并分析原因。

3、事例分析法

事例分析法是提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与传统的质疑法同样是教师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考。所不同的是,事例法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用已学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现实事例,得出结论,获得新的知识。事例由生活而来,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容易激发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师生、学生间质疑反驳,能有效地提高其思维与表达能力。利用对水费、电费价格上调,分时计价;汽油、柴油涨价,房价上涨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事例分析,可使学生关注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及如何合理运用。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中东问题,2008奥运会,2012年奥运会伸办城市等。当然,运用事例分析法,一方面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热烈讨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既不能代替学生说出答案,也不能放任自流,使讨论不着边际,而是要引导他们朝设定目标前进。

二、借助生活经验,帮助构建新知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构成,熟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对新知获得有促进作用的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透彻理解和准确掌握新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

例如,学生在学习《天气及其影响》时,联系生活让学生“行”动

1、联系生活“写”天气

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所经历过的、所听到过的天气写出来,比一比,哪组写的快,哪组写的多。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亲身经历或通过各种媒体了解了很多天气现象,教师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写出所了解的天气,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的成果:雨天、晴天、雨夹雪、大风、冰雹、暴雨、台风…

师:各组同学都写出很多天气,看来同学们经历过的、听到过的天气还真不少,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描述一个地方的天气呢?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上讲台为我们拨通121。

2、拨打电话“听”天气

同学用手机拨打121,根据提示音,拨通今天、明天、未来三到五天、以及全国主要城市今明两天的天气信息。

师:同学们从电话里听到了哪些信息?

生:略。

生: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这些信息中描述天气的关键词。

生:晴到多云、风、雨、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我们在描述天气的时候经常是从阴晴、冷热、风雨等方面进行描述。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到,我们描述天气时,一定要说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大家考虑一下,我们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时间,我们为什么要说明时间和地点?

生:我们会用今天夜里到明天、午后到上半夜、明晨、傍晚等词语来描述时间。

师:这些时间状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短时间。

师:回答的非常好。那我们为什么要说明时间和地点?

学生小声的议论。

生:因为天气是瞬息万变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天气是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棒极了。那么,到底什么是天气,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生:天气的特点就是变化多端。

师:很好,天气的特点的确表现在一个变字。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天气可能不同,同一个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也可能不同。

板书:多变的天气

㈠、天气及其特点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可能不同

1、  天气的特点:  变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天气可能不同

2、  天气的概念: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让学生亲自拨打121“听”天气,一方面教给了学生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学会正确表述天气,然后由教师步步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天气的特点和概念。)

师:请同学们模仿121的天气预报,报道一下我们这里昨天和前天的天气情况。

学生争先恐后报道昨天和前天的天气情况,教师略作订正。

师:我们平时除了拨打121获得天气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天气信息?

生:手机短信、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天气预报。

生:还可以上网查找,在报纸上查找。

生:也可以从城市的电子屏幕、电子墙上获得天气信息。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渠道为我们提供天气信息呢?

生:略。

师:因为我们的各行各业、生产生活都需要了解天气,天气跟我们密切相关。

板书:㈡、天气及其影响

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你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谈了对天气的喜好。那么,你知道军人、工人、农民、司机、商人、游客他们各自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讨厌什么样的天气吗?各小组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身份,进行换位思考,说明原因。

3、扮演角色“说”天气

各小组同学根据自己选择的角色,进行热烈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

代表司机组的同学率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生(司机):我们司机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光线好,路面不滑,安全。雨天、雾天、雪天,路面打滑,高速公路经常封闭,道路堵塞严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生(商人):我有的时候喜欢晴天,有的时候喜欢雨天,还有的时候喜欢下雪天、喜欢刮大风。今年冬天,我们商店进了许多羽绒服,我盼望着天下大雪、刮大风、终于心诚则灵,今年冬天特别寒冷,我的羽绒服销售一空…

生(游客):出去游玩最讨厌天下雨。记得我和爸爸、妈妈去黄山,去的这一天还是晴空万里,谁知第二天黄山下起了大雨,我们穿着雨披,一路来到山顶,路上什么风景也看不见,浑身上下都淋透了……

(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可以加深同学对天气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体会不同职业者的职业特点、职业辛劳,从而激发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之情。)

绘图是地理入门的一项基本技能,学会绘图,可受益一生。在学习《地图》一节时,我先让学生给我们学校绘制一幅地图,要求让人能够通过看图了解我们学校的校舍、操场的分布。20分钟后,他们就把图交了上来。他们画的图是五花八门,有平面图,有立体图,还有美术透视图。借助投影,我把他们画的图一一展示,给了一些肯定,同时针对每一幅图提出了一些质疑,让他们承受一点挫折,最后才向他们说明绘图的三要素,绘图应注意的问题。学生们重新绘出了较规范的校舍分布图。这样借助他们自己的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助他们自己的手体验挫折,体验成功。没有人让他们死记硬背,但两幅图绘过之后,关于地图的基本知识,他们基本上能够熟记于心,运用自如了。

34个省级行政区学习:运用户口簿、身份证、信封、车牌等生活中常见物,建构新知。

三、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往往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能够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好身边的地理,遵循学生的认知一般规律,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前提,将学生已有的经验类比延伸、综合重组并结构化,这样一些教学难点就取得突破。

《地球的公转》一课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可以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提问一:一天当中,你感受到了太阳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你感受到太阳高度的高低与地面的冷热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提问二:一年当中,你观察过太阳照射进教室的距离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提问三:一年中,我们在校的作息时间一样吗?为什么?一年当中,当地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冬季的晚6点你一般干什么?夏天的同一时间你又干什么?在分析这三个生活中的问题基础上,本节课就能化难为易。

四、借助生活经验,完成生活化作业

  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之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他们有的为此专门去请教90岁高龄的老爷爷,笔录收集了许多挺有价值的谚语。“日晕风,月晕雨”,“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雨凄凄”,“烟囱不出烟,一定是阴天”,“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些经过千百年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访问、记录收集,走出了课堂这个小圈子,深入家庭、社会,既发挥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也有效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开阔了老师与学生的视野,同时使学生对家乡地理体验更直接、更深刻。

学习《板块的运动》一节之后,让学生走访父母、亲友了解我们溧阳发生地震的情况,并向学生推荐北京市地震局网站,了解有关防震、抗震、逃生的知识,让学生向亲朋好友宣传。

学习《世界人口问题》时,许多同学对人口增长过快,能源危机、水的危机、交通堵塞,住房拥挤等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感性的认识,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于是我就让他们各选一个主题,分组走入社区,去感受、去调查。一组组真实的数据让他们对课本知识更信服,一个个令人震动的场面让他们对涉及的知识更难忘,更重要的是在调查中他们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懂得了理解和尊重,对人口问题这个主题获得了深刻的感受、体验和认识。

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是全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也有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干扰作用,如学生曾在晚上看到月亮东升西落,就误以为每天晚上月亮都会出现在夜空,学生感受过冬季越往北越冷,他们根据经验会得出北半球一月份最冷在北极。另外,学生身边可能存在的一些工农业区位选择或城市、交通布局不尽合理的现象,也都会起到干扰作用。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使它有利于地理教学。

让生活经验地理化!让地理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也让学生发现:生活原来这么精彩!生活与地理联系竟然如此密切!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何愁地理教学不生动,不出彩?

下节课,我来上

         ——《澳大利亚》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领土组成和首都位置;

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并说明原因;

知道澳大利亚著名的城市;

通过讨论,理解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优势;

能力目标:通过读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矿产图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的理解;

【教材内容及分析】

澳大利亚是教材选编的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中的最后一个国家,教材的编排在两个方面仍然延续了前面几个国家的编写体例:第一,在对国家的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第二,教材仍然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内容。

本节教材共有三大知识模块: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在世界活化石博物馆这一框中,教材以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动物图案为切入点,配有四幅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图片,说明这里特有的古老动物的种类,然后,设计了两个活动题,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澳大利亚存在古老动物的原因;在“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一框中,旨在学习关于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状况,教材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穿衣入手,详细描述了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状况,至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以及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教材没有正面叙述,而是以活动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探究结果。“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这一框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澳大利亚采矿业的发展历史和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现状;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及主要城市。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新学期已经过去三个月了,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三个月中我们到过了哪些国家和地区?

生:略。

师: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进一个全新的国度。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

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悉尼歌剧院、大堡礁、澳大利亚动物园的视频片段。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澳大利亚的探究渴望。)

师:看完刚才的录像,同学们一定知道,今天我们要去的国家是…

生:澳大利亚。

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你所了解的澳大利亚告诉大家。

生:澳大利亚有袋鼠、鸸鹋、鸭嘴兽…

生:澳大利亚的季节与我们这里相反…

生: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生:澳大利亚进口过屎壳郎…

生: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

生: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是流放的囚犯…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使老师大开眼界,有的知识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看来同学们对澳大利亚的了解真不少,我决定,澳大利亚这节课就有我们各小组自己推选代表做小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你们看行不行?

同学们赶快翻书,各自紧张地思索着、议论着…

生:如果给我们准备一下,我们非常愿意。

师:好,下面我们就把本课的内容分成四大学习任务,请各小组同学根据你们的兴趣和掌握的资料,认领学习任务,合作准备,选派代表,上台讲课,其他各组的同学可以对讲课的同学提问,讲课的同学如果回答不出,同组的同学可以帮忙回答。

二、明确任务,合作认领

教师逐一公布学习任务:

“澳大利亚”一课中,共有三大知识模块: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这三大模块设计成四大学习任务,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某种任务的熟悉情况,选择各自的任务,并组成八个学习小组。

对“澳大利亚”的位置、人口分布及主要城市这部分内容,设计成:

任务(1)角色扮演——今天我来当导游

放暑假了,不少同学想到澳大利亚旅游,可又不知道澳大利亚的位置在哪里,出发时衣服该带多少,语言通不通,乘船去好还是乘飞机好,哪里是澳大利亚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地人有哪些特殊的风俗习惯?请你来当导游,让他出发前对澳大利亚的概况有个总体的认识。

(这样设计,可以充分地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重点设计成一个探究任务:

任务(2)探究活动——揭开古老生物之谜

展示“澳大利亚国徽图”。在澳大利亚的国徽图上,有两种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和鸸鹋。澳大利亚还有很多特有的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针鼹等。请你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的原因。

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完成地理探究小报告

提示: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进行解释。可以查询网站。

对“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可以设计成一个探究任务:

任务(3)探究活动——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誉,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羊只头数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也始终居世界第一位。可是大家知道吗?澳大利亚本来是没有一只羊的,现在却以盛产羊和羊毛闻名于世。请探讨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原因?

要求:写出地理探究小报告。

提示:可以从位置、领土组成、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对“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可以设计成:

任务(4)角色扮演——澳方招商引资代表

有一位富商,听说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便有去澳大利亚投资的意向。如果你是澳方招商代表,你将如何进行招商引资?请参考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分布图,重点从矿产资源这方面进行介绍。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快认领了任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了专题的学习小组。

三、查询资料,合作探究

各小组同学有的阅读课本,有的查阅百科全书、有的上讲台用电脑搜索、有的查阅地图、有的在不断地记录……教师深入各组,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如何阅读地图,帮助小组成员分工,参与问题的讨论。

师:下课铃快响了,据我刚才从各组了解的情况来看,下节课有同学们来上应该是…

生:没问题。

【评析】

新课程把学生看成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注重了学生的真情实感,重视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从而实现了在课堂中的生命发展。

本节课教师将教会学生学习作为追求目标,学习地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记住几个国家、地名和物产,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发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任务的认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发挥了帮助和鼓励的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员。

更全面地理教学论文,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离不开“联系实际”】相关文章:

教学也是一种“调动的艺术”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地理教学中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制作

地理教学初探

地理课后教学反思杂谈

GIS 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地理课堂如何联系生活实际

天文学与人类

人文地理的教学中怎样利用好分组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最新地理
热门地理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
学科中心